[爆卦]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231的網紅Annababy療癒之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有個個案問我問題, 讓我想起了這篇文章。 四年後,還是很實用, 歡迎大家複習。 【你在修佛還是修魔?】 (原撰於2017/5/1Annababy療癒系統網誌: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04929243304646/) 這篇文章的觀點, 與我觀察靈性...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 在 Annababy療癒之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17:32:14
    有 61 人按讚

    今天有個個案問我問題,
    讓我想起了這篇文章。
    四年後,還是很實用,
    歡迎大家複習。

    【你在修佛還是修魔?】

    (原撰於2017/5/1Annababy療癒系統網誌: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04929243304646/)
    這篇文章的觀點,
    與我觀察靈性老師的觀點非常相近。

    觀察一位靈性老師或者宗教派別有幾個重點:
    1.他是否會以為他是誰,然後就忘了他是誰,他是否如實接納自己,不給自己貼標籤。
    2.他給你的是批判,還是在調整你的心態。
    3.他是否藉由恐懼的思維,企圖要你有金錢上或精神上的臣服。

    以上三點,提供參考,這些觀察,代表對方心態的平衡度,一個平衡的導師,才能給你平衡且有效的指引,充滿意識型態的教導,只會讓你入魔,不會成佛。

    沒有永遠的老師,也沒有永遠的學生,
    當你決定要崇拜一位靈性老師時,
    不妨試著觀察看看,對方是否真的開悟?

    其實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老師
    也都是每個人的學生。

    另外,要很注意很注意的是,
    我發現身邊有很多入了魔的人,
    不乏是熟讀佛經之人,
    這些人的誤區在於,
    以為自己熟讀了多少遍的佛經,
    就有多高的功力,
    因此產生出分別心,
    事實上,念萬遍有口無心的經文,
    還不如一遍真真切切的體會。

    ==================================
    導語: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杰德•麥肯納說,“你若問我如何吃飽,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后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這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而且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

    在靈修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碰到很多“大師”,甚至“上師”。說實在的,靈修這玩意兒,是無法比較境界的,也就是說,大師與否,很難去客觀地衡量。

    我看過太多“意識飽暖”的大師,他們精通某一個領域,也許是佛法,也許是道家,也許是新時代靈性,也許是印度教的傳承或是藏傳的傳承,也許是儒釋道三家都貫通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口若懸河地侃侃而談,讓人折服贊嘆。但是深究之下,這些大師的人性面還是非常旺盛,性格的陰暗角落也藏污納垢了不少東西。我剛開始非常不解,怎麼說法說得這麼好的人還會這樣?還會做這種事?碰到洪南州老師之后,他用了一個名詞“意識飽暖”來形容這些人都是頭腦知道一些大道理,但是沒有進到心裡,所以行為也沒有改變。

    所以,我更確認了自己“不崇拜”大師的看法,因為一崇拜某人,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力量交到對方手中。而且,當我們拿崇拜的眼光看對方的時候,給對方加了很多光環,所以他的缺點你就可能看不見了。

    就算是真正的開悟大師,我們也不要崇拜他們。因為,一旦你把他們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你就會誤以為,他們和你是不同的,你永遠到不了他們那個境界。其實,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得。所以,我們不要把老師放在太高的位子上,給自己找藉口說:我永遠到不了那個境界。其實,我們都到得了,intention(意圖)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耽誤了自己。

    其次,如果我們特別崇拜某個人,就會不自覺地學習他的一些行為,以為只要我們做到了,就會像他一樣。這也是很多靈修的誤區。佛陀在菩提樹下,目睹流星而悟道,很多人就拼命打坐,好像打坐就可以讓他們解脫開悟似的。有些人也會不自覺地學習上師的穿著、打扮,甚至言談舉止,好像做到了那些,就會和他們一樣似的。所以有位智者就說:別追隨智才的腳步,追隨他們所追尋的。

    自己想要開悟,所以行為舉止就表現得像開悟的人一樣,這其實是在壓抑自己。明明沒辦法“不執著”,還要裝著不執著,明明無法放下,還要口口聲聲說寬恕、原諒,這些都是在壓抑自己的陰影。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

    我喜愛的美國作家杰德•麥肯納的《靈性開悟——最豈有此理的事》一書中就提到:
    印度有些聖人只朝北而坐,所以現在開始我也要時時朝北嗎?要是聖人愛挖鼻孔呢?我是否必須朝北,每天挖八次鼻孔?何必呢?我的人生使命是去模仿聖人嗎?不是吧。假如我吃飽了,而你餓肚子。你問我要如何才能吃飽。嗯,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後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但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你現在注定要失敗﹔你確保自己會挨餓。

    這裡就說的非常清楚了。修行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內心要轉化,再好的老師,也只能給你指引,領你上路,但是無法背負著你到達目標。那一步一腳印的功夫,還是你自己要去承擔的哦!

    【你在修佛還是在修魔】
    我不是佛教徒。

    好像一夜之間,我身邊的人都在修佛,
    用心觀察,發現許多有趣的事。

    有的人修了佛后,像黑社會老大,
    動不動就威脅你,你這樣做會下地獄,
    你那樣做會有報應。

    你吃塊肉,他橫眉冷對,
    你無意中說了一句佛不好的話,他怒目圓瞪,
    教訓你半天,如果你不聽他的,他鄭重地宣布,你會不得好死。

    真正的佛永遠給人力量,給人安寧。
    這種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不是佛,是魔。

    有的人修了佛後,像得了焦慮症,在家搞衛生,不小心打死一隻蟑螂,她難受好幾天,因為殺生了,可能會下地獄,又因為那隻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輩子的父母,否則,它不會無緣無故來到他家裡。

    有的人修了佛后,變成了超級好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立即興奮起來,衝上去要幫忙,也不考慮別人需不需要他的幫忙,也不考慮自己這樣幫忙會不會擾亂別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幫,一定要關心。

    因為他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夠幫到別人。其實別人不需要他的幫助,只是是他需要別人的困難,別人有困難了,才能有機會展示他修行的功力。

    看到別人哭,他才有機會感嘆自己生活的美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認為可以為自己積點德。大多數人生活如果出了問題,當務之急是要讓自己靜下來,靜下來,問題輕易就解決了。如果你真想幫助別人,更應該靜下來。你的平靜安寧,可以讓對方覺得安全,覺得生活依然如故。

    可是有些修佛人,他看到你有問題,他急啊,像一隻猴子一樣在你旁邊上竄下跳,一會提醒你要這樣,一會又提醒你要那樣,一會又說你這問題有多嚴重多嚴重,甚至還會說有什麼鬼神,擾得你不得安寧。這種關心,如同咒詛。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放生,認為幫助了那些小生命。曾經親眼目睹一件事,許多佛徒去海邊放生,放下去一會,白花花死一大片,因為他們放的許多是淡水魚龜,根本不適合在海水裡生活。

    有一個人花幾千元錢從南海打撈一隻烏龜,然後放生到北海。放完後,心裡特高興,認為做了一大好事。我想如果那隻烏龜會說話,它可能會說:“我操你大娘,我在南海一家團聚,過著快樂的生活,你硬是把我弄到北海,讓我妻離子散,我詛咒你下輩子生孩子沒屁眼。”當然,這隻烏龜也有可能會很高興,因為免費旅遊了,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

    現在放生,在一些地方已經成了一條產業鏈,這邊剛放下去,那些魚啊龜啊,還昏乎乎的,那邊就被人打撈上去,下了鍋,或者重新賣給另外一些準備放生的人。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講放下,這個也放下了,那個也放下了,不去賺錢,不去工作,不去交友,不入世,天天窩在家裡,天天說放下。遲早有一天,身邊的人都會遠離他,把他也給放下。這種放下,分明是逃避。

    就像有些人說自己潔身自愛,其實是沒有能力與異性互動,沒有能力得到異性的愛,為了安慰自己,也為了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只好說自己潔身自愛。我們畢竟活在這個俗世裡,所以還是要入世的。

    有的人修了佛後,遇到問題,立即給佛上昂貴的供品,上昂貴的香,以為越貴,佛祖就越會保佑他。這分明是在賄賂佛,把佛當成了小人,以為佛拿人東西,手就短了。

    許多修佛的人,其實是在用他的行為舉止謗誹佛。拜佛、上香、放生都是好事,只是別太過了,別太執了。太執著修佛,太執著增加功德,本身就是有問題。

    有時想一想,修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為了顯示自己了不起?為了將來去極樂世界?還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和勇氣好好地生活?

    當然也有許多修得非常好的,跟他待在一起,非常舒服,非常安寧,感覺有一股安寧的能量,流入你的身體裡。

    佛只能給我們解脫痛苦的方法,佛不是超人。佛不可能超渡我們,隻有我們自己才能超渡自己。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內心,用智慧,化解內心種種負面情緒。

    你就是你自己的佛。
    佛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

    #Annababy療癒系統
    #Annababy諮詢說明:https://goo.gl/6HesZs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0 17:35:52
    有 123 人按讚

    20210420 黃偉民易經講堂

    香港人對接種疫苗很冷淡。主要原因,是不信任林鄭政府。

    政府,與民為敵,不但違反文明,也不符歷史規律的。

    中國文化,對政治領袖的基本要求,是如何令百姓活得開心。今日,香港無人開心地生活。

    《易經》第五十八卦,兌為澤卦。上卦是兌,下卦也是兌,兩兌重疊。上卦為朝,下卦為野,兌者悅也。說的,是為政者,如何與民共悅之道。

    在大自然的取象,兌為澤。上卦象徵的朝,政府,是澤;下卦象徵的野,大眾,也是澤。兩澤相連,互相滋潤,互相襯托,和悅相處的卦象。

    所謂的和悅相處,不是巧言令色的討好。兌卦,陰爻在外,陽爻得中,是柔外剛中的原則。

    外表柔順,但不卑下;心中剛正,但不偏激。

    《序卦傳》說:
    入而後說之,故為之以兌。
    兌者,說也。

    五十八卦兌為澤卦是跟著五十七卦巽為風而來,兩卦相綜,互為因果。

    巽為入,兌為悅,兩卦一體兩面。巽為風,為入,隱微深入不表達出來,就不會有誤會毀折。但不能永遠憋著不露,仍需要有表達的時候。

    兌卦所表達的,就是巽卦深藏的東西。這個技巧,像宗教上的講經說法,言之有物,就是因為前面下過巽卦的深入功夫。

    台上十分鐘,是兌;
    台下十年功,是巽。

    巽的時候,低調深入,無人知曉,所以不會造成毀折傷害;兌的時候,動輒得咎,一定要把握不傷人,不傷己,又能夠精確有效,傳達自己意念的方法。

    兌為悅,要得到皆大歡喜的成果,在兌之前,必須下巽的工夫。

    戰國時期的蘇秦,以言語取悅天下諸侯,取得大量權力資源,能六國拜相,就是因為前面做足了巽的功夫,史書說是懸樑刺股。之前他第一次周遊列國,不能舒展抱負,失意而歸時,是巽卦前一卦,五十六卦火山旅卦,作客天涯,舉目無親。

    要破除旅卦的作客處境,便是五十七卦的巽卦的工夫,懸樑刺股。

    再出江湖,知道天下諸侯的恐懼和需求,然後提供心藥,令他們安心的方法,讓他們心悅誠服,這就是五十八卦兌卦。

    當影響力從一個點,向外擴散,突破到更大範圍,像水滴的漣漪,擴大到怒海波濤,那便是兌卦下一個卦,第五十九卦,風水渙卦。

    擴散到無遠無邊,然後就要建立一套制度規矩,就是下一卦,第六十卦的水澤節卦。

    接下來是文明薪火相傳的第六十一卦風澤中孚卦。

    跟著是玄奘法師一步一腳印的實踐取經,歷遍魔考的六十二卦雷山小過卦。

    經過實踐歷練,小過修正之後,渡過輪迴苦海,般若波羅蜜的六十三卦水火既濟卦。

    既濟一事,又開啟無數未濟,成佛的心願既濟,但當初發願成佛目的是普渡眾生。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要乘願再來,便是第六十四卦,火水未濟卦。

    巽卦和兌卦這組卦之後,跟著的幾組卦,都是一氣呵成的。

    生生之謂易。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兌卦卦辭,只有三個字:
    亨,利,貞。

    亨,是亨通。

    說話,是溝通。

    第一要素,是用對方的語言,聽得懂的方法,表達你的想法,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

    把握說話的時機,要人不厭其言,內容是對方需要的東西。

    利,是無往不利。

    內容是對方有利的,才聽得入耳。不能只有你說得過癮,但我為什麼要聽。沒有人會聆聽與他無關的內容。

    貞,正也。

    說話的內容要正,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有高度,有重量,頂天立地的,才是貞。

    兌卦的卦辭,指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時候,都要符合這三大原則,才能溝通明白,對方需要,有內容有份量,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

    看看林鄭,看看戰狼外交,就是文明的最佳反面教材。和《周易》相互對照,你自然明白中華文化的可貴。

    兌卦的《彖傳》:
    兌,說也。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
    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

    《彖傳》說,兌就是悅了。

    剛中而柔外,上下卦的中間那支爻,九二九五,都是陽爻;上下卦卦頂那支爻,六三和上六,都是陰爻,柔的。

    這就是兌卦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它外面,看上去柔和吸引,開心喜悅,很容易親近,讓人歡喜,但中心是剛的陽爻,有原則,不是討好令色的。

    說以利貞,要有好的溝通效果,首先要大家取得共識,然後利貞,內容要正,才能互利。

    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所以,要合天理,還要順乎人心。順乎社會需要。

    單是天時,沒有應乎人是沒有效果的。

    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那些大領袖,要帶領群眾,一定要讓老百姓認同他的理想,大眾才心甘情願,忘勞忘死地追隨他。

    領袖,政府,首先要做的,是讓人民心悅誠服他們的政策,人民才會忘其勞,即不計較代價,支持政府政策。

    說以犯難,民忘其死,領袖,能讓人民認同他們的價值追求,即使冒險犯難,犧牲性命,也會在所不惜。

    這就是忘勞忘死。

    為什麼人能夠忘勞忘死呢?人性基本上是好逸惡勞,貪生怕死,但在兌卦的喜悅之下,即甘心情願,動情狀態之下,就會超越人之常情,追求更高價值。

    忘勞忘死,歷史上無數例子,文天祥《正氣歌》也列出很多古人例子。即使這幾年的香港,我們的年輕人,都是在兌的情況下,不斷地創造這種忘勞忘死的奇蹟,他們不只自己整個身心投入,還會勸服身邊人物和他一起付出。

    其實,無論宗教、政治、文化、層壓推銷都是一樣,只要能夠感動到一個人,他的周邊人際關係都會拉上去。

    這就是兌卦的力量,只要突破一個點,就會作圓周形的往外擴散,所以,兌卦之後,下一個卦,就是風水渙卦。

    基本八卦中,兌在家庭取象為少女。

    女字旁,加個子字為「好」,
    女字旁,加個少字為「妙」。

    《說卦傳》說: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妙是動詞用。

    我們看不到形而上的主宰,神,上帝,其實透過觀察宇宙萬象的奧妙,就會聯想到,天下奇妙,四時不忒,背後一定有一個形而上的主宰,讓世界如此美妙,那個便叫神。

    我們古代說藝術品精妙如神品,也就是出神入化的感覺,那是因為藝術成就達到妙的境界。

    這種妙的感覺,就是兌卦。

    有時完全不需要言語,但卻傳達一種妙不可言的歡喜之感。

    真妙!

    所以,妙的感覺,是從兌卦表現出來的具體感覺。

    說以先民,民忘其勞。兌,就是這樣奇妙,這樣樂此不疲。

    香港今日很不堪!

    黎智英獄中來函,勉勵《蘋果》員工:
    「時代既倒,更是我們昂首站立的時候!」

    惶恐灘頭說惶恐!但香港人很妙,看看阿布泰,看看科興,看看TVB,看看新疆棉,看看黃口罩,看看黑口罩,看看入獄的社會良心菁英,看看市民大眾的人心不死……

    這是兌卦,忘勞忘死。

    香港不堪,但香港人很妙!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若不渡我成佛那我渡你入魔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18 21:20:33
    有 126 人按讚

    我在佛教界內讓我最皺眉頭的一句話是『所有的方法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只不過給予不同根器的眾生』,其實任何把籠統的話套進一切的,我都會很小心。

    佛教算是一個普遍讓人覺得是重視靜坐的宗教,撇開南傳、漢傳和藏傳這三支的不同禪修。就算佛教界裡面的靜坐其理念、見地和技術都有很大的分別,甚至是有矛盾的。

    南傳佛教所謂的Jhana或禪定的定義,就有兩派的爭論,一派是認為入了禪定的當兒是沒辦法思考的,另一派則認為入了禪定是有辦法思考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其實南傳佛教的經和祖師的論,對這定義是南轅北轍。

    很多人以為靜坐就是要坐到進入忘我狀態才謂之入定,但你若看回佛陀的故事,就會發現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佛教徒常掛在口上,說四禪八定與外道禪修一樣,但你看回經典(Sutta),佛陀是說明Jhana(初禪到四禪)是他所開創發明的,所以單是這一點,我們就不能隨便籠統的說『四禪八定為外道禪修所共』。

    第二佛教徒會認為四禪八定的修持,是先達到初禪,然後二禪,之後第三第四禪,之後再修煉四空定。而四空定之中,也是要先達到前面的,才能夠進修後面的。

    這論點看起來也很有道理,就好像打電玩般,你是逐層上升,最後把終極大Boss打下,八層禪定你有次第的走完了,突破最後關卡,你就成佛了。

    但,你看回佛陀的故事,他出離皇宮後,有跟兩個師父學禪修(所謂的外道禪法)。從第一個師父處,他很快的就修成了四禪八定中的第7層。他覺得這個不是他要的,結果再度尋師,找到第二位師父,修成第八層的。

    咦?等一下,等一下。不是要先修成了初禪才能進入二禪修煉,修成了二,才能進入第三的修煉嗎?

    怎麼佛陀是越級的?

    其實他不但越級,還倒修。

    在佛陀離開這兩位師父後,又進行苦修幾年,最後也放棄了苦修。在他要成佛之前,他回想到小時候曾經在樹下休息的時候,專注自己的呼吸而進入一個狀態,他就用回這個童年時體驗過的狀態(之後他稱這個為初禪)。接下來從這狀態,他進入第二,第三,然後第四禪。

    大意就是進入越來越細緻的心智狀態,然後基本上他成佛是在第四禪中,沒有進入所謂的四空定。所以,他不但沒有從一走到八,然後突破,同時他可以直接進修第七和第八,然後又跳回一二三四。

    一般佛教徒刻板認為入定的時候,會進入了忘我狀態,所以從《清淨道論》衍生的禪法,都認為進入初禪的時候,頭腦就不再能思考了。(江魔註:目前的帕奧禪師,Ajhan Brahm 等,是持這個立場)

    但你看回佛陀的故事,他就是進入四禪之後,開始思維眾生輪迴的緣起,進而見到眾生輪迴的不斷而有頓悟。

    咦?不是說進入了禪定的當下就不能思考嗎?為何佛陀卻進入四禪的當中思維呢?

    特別有趣的是佛陀涅槃的時候,有經文記載他臨死前是先進入初禪,然後二禪,逐步進入了第八層的禪定,然後從第八又逐個倒退回到初禪。然後從初禪又上到第四禪,然後在第四禪處進入涅槃而逝世。

    從這記錄來看,這又上又下的,好像多此一舉。不過不管是成佛還是涅磐,關鍵應該還是第四禪。

    更何況佛家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有明文說明就是四禪。

    那麼佛家的正定跟其他宗派的定一樣嗎?

    其實最早期的經典中,佛陀是反對那種進入忘我境界的禪修,這種靜坐的方法確實在印度教或瑜伽的修行中,是被認可的。包括華人丹道的一些修行也有認可這種進入忘我狀態的靜坐。

    我會說這種忘我境界的禪修,有它的強處和弱點。這種深層意識的靜坐,或者能夠開啟一些意識中的潛能,但與我們人世間的生活相去太遠,不容易銜接。

    我也不認為一些現代佛教徒說佛陀的禪定其實是正念禪,因為在八正道裡面,正念是正定的前提,但我們不能說正念就是正定。

    就好像努力能夠賺到錢,但我們不能說努力就是賺錢啊!

    換到現實世界的跑道上,我也不會抗拒那種能夠進入忘我境界的靜坐,它對身心的充電或調養會有很大的幫助。在很久以前有一個英國的醫生在印度當醫生,不少的時候是沒有麻醉等藥,他就用催眠技術把傷者導入深層催眠狀態,把心跳也影響得跳非常很慢。施手術後繼續的每天催眠他們保持那個狀態,結果傷者的復原率就大大提高了。

    估計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身體的修復能力可能也會變好。而且我也覺得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或者也能說成為一種更高素質的逃避,因為這一種的靜坐方法也能夠更貼切的讓人得到更好的休息。

    至於佛陀原版的禪定法呢?

    推測應該是佛陀死後不久,應該也開始模糊,所以後人才會把那些佛陀反對的忘我境界禪法,納入成為禪定的定義。

    (江魔註:佛陀有抨擊過那些靜坐入定而附近有多部牛車經過也全然無覺的人)

    換句話說,貢噶老人當年雪山上閉關一坐而忘了時間,出定的時候已經是幾十天過後。或者是虛雲老和尚的定功,也是一入定可能是十多小時,或很多天。用這定義來審視,就有爭議了。(江魔註:當然他們能夠入這種忘我定,不代表他們不符合佛教的見地。)

    我個人的推測佛陀當年對禪定的定義,可能是高度平靜同時也能夠在那平靜狀態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是我們日常中的思考,而是非常細微的,這才容易產生頓悟。

    但我也認為頓悟是很主觀的體驗,頓悟有一點像心理創傷。

    不要誤會頓悟是痛苦的,心理創傷是一種單次體驗,因為情緒是強到會可能扭曲一個人的性格。

    頓悟像創傷的地方是,是某種思維和想法,強化到性格有了突變。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