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做咩一個人喺度嘅?」Chester走到酒店陽台,把cocktail遞給Mavis,「成班姊妹捧住花球影緊相喎。」 ⠀⠀ 「今次有冇睇啱邊個呀?」Mavis接過酒杯,語帶嘲弄地問。相識多年,她很清楚Chester的風流,然而卻從來不覺得他下流。 ⠀⠀ 「個個戴晒口罩,個個睇落都靚,咁樣好危險。」...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是一個步向死亡,但卻充滿希望的故事。 故事女主角是譚彩鳳,今年57歲,患上末期乳癌。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戲,她所主演的一定是場悲劇。 重度抑鬱症的二十年 36歲那年的彩鳳,突然遭受了三重打撃:媽媽被確診為末期肺癌,不夠一個月就離世;之後又發現爸爸同樣患上末期肺癌,幾個月後也離世了;同一時間,知道...

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 在 ???????瑪格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9 02:03:56

人生好難~ 這是一句大家常掛嘴上,也常在心中感嘆的一句話! 最近令人難過的自殺新聞事件,就是關於韓國的雪莉了! 其實,每個人都曾碰到各種不同的挫折,但大家碰到的挫折大小不同,每個人的抗壓性也不同,自然那心能承受的程度會有差異。 每個人其實都有不同的故事。有些故事,會拿出來當茶餘飯後好玩的話題,而有...

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 在 Charles Mok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03:29:29

【《1987》:要真相,還是食餐好啲算?】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香港又係公式化地把戲名譯作《1987:逆權公民》。很自然地,大家一定把《1987》與《逆權司機》比較,無疑《逆權司機》在故事性和娛樂性都比《1987》強,但《1987》就更忠實直接地把韓國民主化的重要一年史實呈現,雖然票房不...

  • 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2 20:51:55
    有 488 人按讚

    「做咩一個人喺度嘅?」Chester走到酒店陽台,把cocktail遞給Mavis,「成班姊妹捧住花球影緊相喎。」
    ⠀⠀
    「今次有冇睇啱邊個呀?」Mavis接過酒杯,語帶嘲弄地問。相識多年,她很清楚Chester的風流,然而卻從來不覺得他下流。
    ⠀⠀
    「個個戴晒口罩,個個睇落都靚,咁樣好危險。」Chester笑說,「你仲未答我問題。」
    ⠀⠀
    「冇,想嚟唞啖氣啫。」Mavis收起了笑意。
    ⠀⠀
    「唔係因為見到好朋友結婚,所以忽然恨嫁咁老土嘛?」
    ⠀⠀
    「咁你去參加喪禮又會唔會好想死吖?」互相揶揄,是他們從中學年代開始的默契。
    ⠀⠀
    「又真係好多人都話婚姻係愛情嘅墳墓。」Chester聳聳肩答道。
    ⠀⠀
    Mavis的確很難想像Chester會有結婚的一日。這麼多年來,身邊所有朋友都問過Mavis同一個問題──點解你冇同Chester一齊?每次她都支吾以對,但其實答案是出於害怕。Chester是世界上令她最沒有把握的人,而她,是個完美主義者,從小就習慣對一切事情都有計劃,例如最遲32歲要生BB,但之前要有一年時間二人世界,所以30歲要結婚;結婚之前又至少要拍兩年拖了解清楚對方,因此28歲就要遇到合適的人等等。
    ⠀⠀
    不過她的人生計劃,在29歲這年隨著男朋友的出軌而偏離了軌跡,她覺得自己這刻欠缺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指南針。
    ⠀⠀
    「重記唔記得以前我哋一齊睇嗰套《四個婚禮一個葬禮》?」Mavis和Chester之所以如此合拍,是因為兩人都愛看電影。
    ⠀⠀
    「記得,我睇完重走去學Hugh Grant剪咗個頭,俾你笑咗成個禮拜。」
    ⠀⠀
    「He was my North, my South, my East and West,
    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My noon, my midnight, my talk, my song;
    I thought that love would last forever. I was wrong.
    ⠀⠀
    咁多年我都重記得Matthew喺喪禮度讀呢首Funeral Blues,搞到每次去人哋婚禮我都會諗起。」
    ⠀⠀
    「咁唔老嚟?新娘子多得你唔少。」
    ⠀⠀
    「佢真係好似嬲咗我呀。」Mavis苦笑。
    ⠀⠀
    「Why?有你呢個萬能伴娘,Chloe多謝你都嚟唔切啦。」
    ⠀⠀
    「你知我㗎啦,啲decoration擺邊、菜單食乜、幾點進場、幾時要落下個rundown,我全部都要跟足planning,但好衰唔衰啲staff樣樣嘢都有甩漏,搞到我好勞氣,Chloe頭先話我搞到成個場氣氛好繃緊。」Mavis委屈地說:「但我只係想佢可以有個完美嘅wedding啫……」
    ⠀⠀
    「Mavis,唔係樣樣嘢都可以plan㗎,好多時就係因為有意外,所以先會有驚喜。」
    ⠀⠀
    「例如呢?」
    ⠀⠀
    「例如《黑殺令》咁吖,你記唔記得Leonardo有一場戲要發癲大力拍檯,點知佢激動得滯,俾裂咗嘅玻璃杯割損手係咁流血,本來劇本冇呢樣嘢,但佢繼續演落去,成手血反而令佢睇落更加似一個變態狂人,最後呢場戲就成為經典。」
    ⠀⠀
    「咁又點吖,呢套戲佢最後咪又係攞唔到Oscar……」
    ⠀⠀
    「你唔好下下都諗個結果先。咁唔講電影喇,譬如哥倫布都係因為蕩失路先至發現到新大陸,」Chester指著Mavis手上貼滿便利貼的rundown文件夾,「連memo紙都係因為個科學家原本想發明一種超強嘅黏合劑,不過失敗咗,反而整咗呢種易貼易撕嘅黏合劑出嚟,你呢啲control freak先有memo紙用咋!」
    ⠀⠀
    「你喺英國咁耐就係學呢啲嘢呀?」Mavis沒好氣地說。
    ⠀⠀
    Chester笑說:「畀我拋下書包都得啩?」
    ⠀⠀
    兩人身後的陽台門被打開,Chloe有點尷尬地說:「Chester,可唔可以借Mavis畀我一陣?」
    ⠀⠀
    Chester識趣地離開,又回到一眾女賓客身旁談笑風生。
    ⠀⠀
    「Mavis,sorry呀,頭先我一時忟憎話咗你幾句,但我知道你真係幫咗我好多。」
    ⠀⠀
    「傻啦,講呢啲。」Mavis伸手替Chloe整理有點鬆散的髮髻,「今日新娘大晒㗎嘛!」
    ⠀⠀
    「其實呢,我同老公一早已經有共識,婚禮無論點樣計劃都會有甩漏,就好似我原本想要嘅dream wedding咁,最後都係因為疫情而好多嘢都要改要取消,最後只係搞到個cocktail party,但係我真係唔介意,因為最重要嘅,係同我結婚嗰個人。」
    ⠀⠀
    「知喇知喇,唔好喺我呢啲單身狗面前放閃啦唔該。」
    ⠀⠀
    Chloe循著Mavis的視線,瞥了一眼在人群中高出半個頭的Chester,「你知唔知原本我寄帖畀Chester嗰時佢話嚟唔到?但係佢聽到你分咗手,個死仔就即刻book機票喺英國飛返嚟,唔通你以為佢喺酒店戇居居隔離十幾日真係為咗我個婚禮呀?」
    ⠀⠀
    如Chloe所說,婚禮一切從簡,夕陽還拖著長長的影子,賓客就已經陸續離開。Chester問:「我車埋你?」
    ⠀⠀
    Mavis還是有點拿不定主意,「唔使啦,我要搞埋啲手尾,你行先啦。」
    ⠀⠀
    Chester的表情不無失望,但他負責邀約,她負責拒絕,如同互相吐槽一樣,是他們多年之間的默契。
    ⠀⠀
    Chester離開之後,Mavis呆望著工作人員把佈置拆除,心裡如同會場一樣空空蕩蕩。
    ⠀⠀
    此時電話傳來訊息提示聲,是Chester:「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
    Mavis知道這是出自哪部電影,故事結局,女主角奮不顧身的一躍,是帶來了完美,還是帶來了毀滅,這種一線之差,Mavis不想再去計算再去拿捏。
    ⠀⠀
    過分未雨綢繆,只不過是杞人憂天。沒有了指南針的旅人,就只需要聽從自己的心跳。
    ⠀⠀
    Mavis奔跑到酒店大堂,一眼就看見Chester還在。
    ⠀⠀
    「原來你講得啱呀,呢間酒店真係好多甩漏,等咗勁耐佢哋都未揸返架車出嚟畀我。」
    ⠀⠀
    「咁反而要多謝佢哋喎,唔係我都冇順風車坐。」
    ⠀⠀
    Chester有點愕然,但隨即就笑得像個收到聖誕禮物的孩子。
    ⠀⠀
    職員終於把車駛到門前,Chester為Mavis打開車門,「想我送你返屋企?定有冇時間飲杯嘢先?」
    ⠀⠀
    「冇所謂,」Mavis坐上副駕駛座,「去邊都可以。」

    ========================
    ⠀⠀
    故事靈感來自蔡健雅新歌《出走》,睇Tanya訪問話歌曲嘅創作理念係疫情爆發之後,成個世界好似慢咗落嚟,每個人都被困喺玻璃窗內,渴望出走,渴望接觸外面嘅世界,渴望同彼此連結。
    ⠀⠀
    雖然呢個困局暫時未可以被打破,不過心靈自由人就自由,現實再多嘅束縛,都限制唔到我哋嘅意念出走。呢一刻,不如聽住《出走》,去一趟充滿未知嘅神遊:
    ⠀⠀
    https://umhk.lnk.to/TanyaCZ_MV0F

  • 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9 20:00:23
    有 2,337 人按讚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
    ⠀⠀⠀⠀⠀
    以下非建議順序,單純列出幾部,先來看《#青梅竹馬》。
    ⠀⠀⠀⠀⠀
    吳念真說:「其實楊德昌有一核心主題:時代變革中,人在其中的生存到底適不適合?孝賢扮演的角色是在迪化街賣布的,正尋求一種轉變,思索要不要到國外做生意,但受限於個人認知或本身的性格,註定會受到挫折。有一場在 Pub 的戲,那些知識份子在講些無聊的笑話,對方聽到他是賣布的,不屑的態度溢於言表。阿欽也是被時代所犧牲,他年輕時候是打少棒的,後來少棒沒了,他也就完了。
    ⠀⠀⠀⠀⠀
    有一天,我去天水路找朋友,看到一個傢伙在賣甘蔗汁,他竟把攤子整個推到路上來賣,警察前來驅逐,他不肯挪動,警察無計可施便走了。那個攤子上掛了三張照片,都是他跟蔣經國握手的畫面。出於編劇本能,我就去跟他聊天。他說,他從中學時代就被抓去練拳擊,成為國手,有一年,準備赴加拿大參加奧運,但那年加拿大已經和中國建交了,竟拒絕台灣代表團入境。台灣大隊人馬在日本等簽證,等到最後仍然沒能參加。回來後,他就去當兵了,退伍之後,什麼都不會。他說:『我要生活啊!我為了國家這樣練拳擊,練到最後也沒有機會!』那張照片就是他參賽前受蔣經國召見所拍下的。他覺得國家沒有照顧他,他這一輩子都毀了。
    ⠀⠀⠀⠀⠀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楊德昌聽,他覺得很有意思,後來還很高興打電話給我,說:『我們應該把這個弄出來,我已經想到題目了!』他常這樣,劇本還沒想之前,想題目、想海報、想工作人員要穿的 T 恤想得很高興,像小孩子一樣。他講了一個題目我覺得很棒 ───《業餘生命》。亦即三十歲之後的生命全是業餘的,因為生命在此之前已經過完了。以演藝界的人為例,可能三十歲之前所有掌聲就已經得光了。《青梅竹馬》裡,阿欽那個開計程車的角色基本上就是業餘生命,是一個挫敗的人。
    ⠀⠀⠀⠀⠀
    你吞不吞的下那口氣?會否覺得自己被虧待?」
    ⠀⠀⠀⠀⠀
    ⠀⠀⠀⠀⠀
    接著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楊德昌導演刻劃著純真的失落、道德的崩毀與理想主義者的殞逝,那時候的人們極其壓抑絕望、迷惘挫敗,無力改變現狀的父母將一切希望放在孩子們身上,用功讀書成為唯一一條出路,不安瀰漫的社會氛圍似乎一觸即發,族群對立,械鬥滋事,然而始終沒有人死的像個英雄,只能活著見證自己變成一個惡人,變成一個被大時代殺死的恐怖份子。
    ⠀⠀⠀⠀⠀
    因此在一則撼動社會的情殺案件背後,不只關注著 1960 年代的日常生活,同時掀開存在於社會新聞裡的人之價值,透過鏡頭探問著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因素,導致一個毫無前科的高中生成為滿身血污的殺人兇手?帶有史詩氣勢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英文喚作「A Brighter Summer Day」,重點就在「Brighter」,有比明亮更明亮之處,周遭就有比黑暗更黑暗之處,手電筒光線所及成為光明與希望,也因太過刺眼只能看見一半的真相,其他陰影滿布的地方則彷彿更加混沌不清,潛伏一旁的暴力蠢蠢欲動,價值觀不停偏斜擺盪,無論大人或是孩子都難以在顛沛流離中想像未來的自己的樣貌。
    ⠀⠀⠀⠀⠀
    小四澄澈而直接的雙眼於卡奇色制服堆裡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比起同齡的朋友他略顯沉默壓抑,臉上讀不出任何情緒,沒辦法真正融入不良少年的幫派核心,也沒辦法過著完全遠離紛擾的學生生活,不上不下的成績只能考上建中夜校,就如生於公務員外省家庭的狀況。張家的父母無可挑剔,媽媽勤儉持家,爸爸有自己不容動搖的原則,不但適時傾聽孩子的想法,為孩子據理力爭,也身體力行教導下一代做人必須光明磊落問心無愧,自己的未來要憑著自己的雙手決定。
    ⠀⠀⠀⠀⠀
    直到警備總部的人登門將父親帶走的那一天,直到白色恐怖真正在張家掀起驚濤駭浪的那一天,一顆又一顆的大型冰塊靜置走廊,一疊又一疊的空白稿紙擺在眼前,以失去時間感的精神壓力呈現人們漸漸產生斷裂的過程,原來國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我們的人生,原來個體的命運從來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原來過去深信不疑的公理正義都是滿紙荒唐言,比起貧窮,絕望才會真正讓人變得滄桑、憔悴、黯淡與不堪,只見他茫然盯著桌上的食物,卑微請求老師網開一面,再也抬不起頭面對如此踐踏人性的國家與社會。
    ⠀⠀⠀⠀⠀
    舉凡善良、公平、正義等擲地有聲的名詞,並非有錢人的餘裕或底層者的嘲諷,也不是崇高空泛的道德標準,那些拚命守護的,就是為了下一代的目光與希望,往往等到事情發生了,才會知道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多麼深遠。Honey 不惜代價對抗、維繫小四最後一線理智的,都是小明,是純真與救贖的象徵,然而一句當頭棒喝「我和這個世界都是一樣不可改變的」,意志的斷裂巨大到再也無法挽回,不可以被人瞧不起,不可以被世界的醜陋吞噬,那一把短刀殺死了愛,殺死了過去的小四,也殺死了一切理想中的美好期許,時代將青春、信念摔得粉身碎骨,只留下了選擇在風中搖擺的草,殘破地隨波逐流。
    ⠀⠀⠀⠀⠀
    ⠀⠀⠀⠀⠀
    而後看《#恐怖份子》。
    ⠀⠀⠀⠀⠀⠀⠀⠀⠀⠀
    不安、疏離、壓抑、暴力、無解,交疊在楊德昌質樸且暖色調的台北日常恐怖之中,鏡頭下這群人困在無限循環、一成不變的日子裡,他們以為人生應該要有另外一種模樣,不缺物質的執意追求虛幻的精神生活,手頭不寬裕的以為擁有金錢便能迎來新的起點,是每位理想主義者不偏不倚走向憤世嫉俗,也就是恐怖份子的過渡期。
    ⠀⠀⠀⠀⠀
    「在他鏡頭下的台北是一個很雜亂的、拼湊的城市,沒有統一的建築與美學。楊德昌有句名言:『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身為戰後這一代,我們經歷過台灣非常破落而貧窮的階段,早期又面臨戒嚴,必須反抗威權、反抗貧窮、反抗這個破敗的城市,由此給我們帶來力量。」
    ⠀⠀⠀⠀⠀
    吳念真認為,臺灣最好的電影有兩部,一是楊德昌《恐怖份子》,二是侯孝賢《童年往事》。
    ⠀⠀⠀⠀⠀
    在看似平靜的舊時台北,參差不齊的老舊公寓比鄰錯落,以槍聲劃破天際,也以槍聲劃下句點,三條故事線有條不紊地穿插、糾纏,慢慢收攏成一個故事,巧妙透過後設手法導向亦真亦假的結局。李立中和周郁芬一對中產階級夫妻,有潔癖的先生雖然收入足以餬口,但自私自利的他職場始終不順遂;婚後求子不得,足不出戶的妻子專注於撰寫小說,卻因生活百無聊賴而坐困愁城,無法突破寫作瓶頸,一日,一通匿名來電,讓她下定決心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變。來電的就是位混血少女,也是楊德昌開始構思《恐怖份子》的契機,如實反應台灣當年美軍駐紮的時代背景,母親活在逝去的西洋老歌之中,年紀輕輕的淑安則與不良少年為伍,為了金錢成為行竊慣犯,長期遊走在法律邊緣。因一條故事線再衍生另一條故事線,又因另一條故事線而發展出另一個完整的世界,家庭寬裕的少年攝影師小強愛上內心虛構的神秘少女形象,拼拼湊湊出看似合理的故事,每個人看見了部分的真相,每個人也同時被蒙在鼓裡。
    ⠀⠀⠀⠀⠀
    「什麼是虛構?什麼是真實?風一吹,照片中的人就變得零碎,彷彿她是拼湊而來的。整個城市也是一樣,這是一個拼湊的世界,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並非真實的全貌。」
    ⠀⠀⠀⠀⠀
    女孩凝視著自己的照片,照片裡的眼神斜斜盯著男孩的位置,男孩從那處望向了女孩,三個畫面在短短幾秒的剎那建構出抽象而立體的空間,似乎時而行走於夢境,恍惚置身於現實,台北就宛若一個庸俗沉悶、乏善可陳的夢,彼時是,現在仍是,人人嚮往自由,人人求而不得,無論你腳踏實地過日子,或是企圖與眼前困境對峙,都無可避免一步一步靠近背後的深淵。
    ⠀⠀⠀⠀⠀
    「片中,大台北瓦斯球代表的是一個快要爆炸的東西,暗示著危險,楊德昌鏡頭下的城市好像都走在邊緣上,隨時會發生狀況,跟他的個性很像,因為他事一個很敏感、細膩的人,看什麼事情都覺得不太對勁。就像《一一》裡頭,洋洋喜愛拍人家背部,這其實貫穿了他所有創作,楊德昌在看人的時候,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面向。」
    ⠀⠀⠀⠀⠀
    ⠀⠀⠀⠀⠀
    最後,我們看的是《#一一》,最喜歡的一部。
    ⠀⠀⠀⠀⠀
    以婚禮開始,以葬禮作結,這些都是平凡無奇隨處可見的生活,也會發生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事,卻以溫柔的電影語言交織成文化背景之下的共同回憶與課題,在多年後依舊發人深省。簡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撐起台灣經濟奇蹟的代表性族群之一,也就是中產階級與中小企業,無須終日為錢勞心傷神,但人生不會因此而少些煩惱。爸爸 NJ 和幾名同儕合夥開創一間電腦公司,妻子敏敏是標準的家庭事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兩夫妻膝下育有正在就讀北一女的女兒婷婷,和八歲的兒子洋洋,這一家人面對小舅阿弟的婚禮的同時也面臨長輩的腦溢血昏迷,NJ 甚至在圓山飯店巧遇了初戀情人阿瑞。
    ⠀⠀⠀⠀⠀
    這個壓抑的中年男子,幾乎可以說是吳念真的化身,NJ 的父親形象,也可於李安「父親三部曲」中清楚察覺,傳統定義中一家之主的特質,如此衝突而缺乏溝通的家庭樣貌,從不同時代、不同年齡層都能窺見父親威權角色與早期家庭結構的瓦解。努力撐起一個家的背後,也有我們未曾發覺的浪漫餘暉,是不是人總有一天都需要在現實生活與理想愛情之間擇一呢?
    ⠀⠀⠀⠀⠀
    在 NJ 與阿瑞的日本、婷婷與胖子的台北交織成了愛情詩篇,此端是自己久別重逢的年輕歲月,彼端則是女兒摸索愛情的未知期待,彷彿換了一個時空,婷婷也經歷了爸爸曾經走過的路,只是可能在愛與不愛之間就這麼毫不留情地一分為二。生活在台北,任誰都曾去西門町看電影,任誰都曾踏過無數次的武昌街,任誰都曾獨自佇立在車燈閃爍的路邊拼湊破碎的心,任誰都曾在吵雜壅擠的世界裡備感孤獨。
    ⠀⠀⠀⠀⠀
    《一一》是時代的縮影,從街道、天橋、紅綠燈平凡的日常畫面裡我們看到光陰流逝的證據,也感受著台北獨特的城市韻味。《一一》更是社會的縮影,每個角色在我們生活中都不陌生,有先上車後補票,也有發乎情止乎禮,有看似美滿的家庭,也有複雜紊亂的鄰居,有為求利益不擇手段的嘴臉,也有盼以真誠待人的無奈。
    ⠀⠀⠀⠀⠀
    「誠意可以裝,老實可以裝,交朋友可以裝,做生意可以裝,那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是真的?」短視近利、投機取巧,許多企業奉行利益擺第一的宗旨,公司需要賺錢是天經地義,卻非以長久經營的角度思考,於現在的食安危機、黑心食品、詐騙猖獗、缺乏國際競爭力等層出不窮的問題上浮現,畢竟有所得的同時都必須付出代價,這些代價都將落在下一輩的肩頭上。NJ 憤而掛上電話,拒絕接觸公司決策,也許惱怒的不只其他人的反反覆覆,而是此類罔顧未來和台灣商譽行為,如此成就經濟起飛錢淹腳目的共業,之後則必須由洋洋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慢慢償還。
    ⠀⠀⠀⠀⠀
    耐人尋味的名稱「一一 A One And A Two」,無論指的是兩個人、人與人,還是存在於每個角落的二元對立,也就是洋洋始終想捕捉的「後腦勺/看不見的後面」,都給人異常豐富的留白與思考空間,好與壞、對與錯、愛與不愛、真誠與偽裝、年輕與遺憾、喜宴與喪禮、送往與迎來,從楊德昌的鏡頭之下感受到的,是每個人看似互動密切又形影疏離的灰色地帶,更隱約透露出了一種反璞歸真的成熟心境。
    ⠀⠀⠀⠀⠀
    ⠀⠀⠀⠀⠀
    (本文引述的文字除電影台詞外皆出自王昀燕《#再見楊德昌》一書。)

  • 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1 16:19:49
    有 2,128 人按讚

    《全球疫情、疫苗總整理》

    * 印度恆河流屍。印度36邦裡的19個邦宣布封城,但是有數百人不顧禁令,堅持參加一位穆斯林領袖的喪禮。/30多具屍體被扔到恒河,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新冠死者,但是畫面相當驚悚。

    *印度病毒擴散鄉下! CNN記者到了一個沒有醫療資源的鄉下,村子都靠藥劑師幫忙他們拿藥。路邊躺著新冠病人,他兒子說因為醫院滿了,所以爸爸只能躺在這裡(露天的外面耶)。現在印度官方數字,已經2300萬人確診,25萬人死亡。—CNN

    * 印度疫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aLiPKnJqU 8"10 現場連線+主播和醫生對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ILMHN7xt4 5"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o0zFJzdHNU [CH4]
    記者現場連線,主要高速高路設路障,限制人員流動,單日確診新增依舊超過4萬,新德里一家醫院表示現在收治的病患,9成都是新冠病患,宗教設施改造成臨時醫院。

    *在紐約和加州救治新冠患者的醫生談如何減緩印度疫情,表示保障醫療物資和擴大檢驗和收治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疫苗接種。另外,醫生表示現有疫苗顯示對印度變異病毒依舊有效,印度雙重變異,都是已發現的變異,但仍須保持警戒。—CNN

    * 尼泊爾新冠確診病例數激增,難以應付
    數百萬尼泊爾人在印度工作。 但很多人因失業和失業而紛紛回國。家人和朋友帶來了一件不想要的可怕副作用。——COVID-19。 邊境城鎮的案件已經出現爆炸.性增長,在距離邊境一百公里的首都加德滿都,火葬場已經沒有空間了。 公共場所的火葬場正在焚燒屍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WqrBHKzk1k —-DW

    * 美國單日死亡及確診人數均創新低 ,死亡數238去年三月以來最低 。新增22000人,為去年六月以來最低 ,專家說US is turning the corner :但全美注射比例仍在下滑 。對比四月時的峰值 ,五月只剩一半 ,愛荷華及威斯康辛兩州的疫苗需求量仍然偏低 。CDC數據 ,全美已有46%成人至少打了一劑。

    *全美50州目前無一州感染率逾50% 。美國何時能達到群體免疫? CNN訪問賓州費城兒童醫院疫苗科學家歐菲特: 35%人口fully vacinnated 一億人確診後痊癒 這又是另外的30% 。當然這兩者之間有重複 ,因此美國大約已有55%人口已對病毒免疫 。因此至少還要令全美8千萬至一億人接種疫苗 ,才可能達到群體免疫。—CNN

    * FDA批准輝瑞疫苗供12-15歲青少年施打 而FDA也準備召開會議討論是否讓12歲以下孩童施打新冠疫苗。—CNN

    * 輝瑞打青少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35-HsfAFdA
    美國食藥局批准輝瑞施打12-15歲,輝瑞試驗報告顯示青少年效力達100%,輝瑞執行長BITE說是好消息,可以擴大施打對象,青少年可施打將有助開放秋季開學,實際到校上課,參加試驗的青少年受訪,說打疫苗可以保護大家安全,佛奇說戴口罩的確有效降低呼吸道傳染病,未來在流感季節戴口罩可能成常態。~ABC

    * 美國正在進入後疫情時代 ,原因來自科學的勝利 。在新冠爆發後的一年之後 ,多款優質疫苗問世 。十年前 ,研發疫苗至少要10-15年的時間 ,美國運氣也很好 ,因為已逾一半的成年人 ,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 。每天的感染率也在迅速下降 ,有些州甚至已出現零死亡 。後疫情時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經濟繁榮 ,與2008年金融海嘯的不同 。這次會大幅反彈很大原因來自華府大撒錢.—-CNN

    * 當美國全境確診病例已低至去年九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FDA批准輝瑞藥廠針對12-15歲兒童施打疫苗,先前疫苗的最低施打年齡為16歲,同時紐約州也頒布最新命令,要求在秋季開學前全面替公立大學學生接種疫苗。WHO說,儘管印度和巴西仍然存在大規模感染,但全球感染數量已接近停滯,當下的世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一邊是美國替風險最低的健康兒童接種,另一邊包括巴西印度等其他國家甚至連老年人和醫護都接種不到疫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ukZPApNdA—PBS

    * 英格蘭重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kcqNHQ2qNs 3"23 SOT
    5月17日起英格蘭可室內聚會,最多6人,餐廳和酒吧也開放室內用餐,業者開始準備,戲院、博物館和飯店都重啟,有CG簡單說明放寬措施,曲線圖說明英國住院率,五月初以來逐漸平緩,多虧於疫苗施打。學校也計畫解除口罩令,但仍有疑慮擔心太快解封。~~CH4

    *英格蘭出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szCxxvDfs 3"33 SOT
    英國旅遊分級制,5月17日英國開放民眾可到綠色名單的12國旅遊,回國後無需隔離,包括葡萄牙、以色列和澳洲等。琥珀色名單的像是法國,歸國後須在家隔離,紅色名單像是土耳其,就須到飯店隔離。已完成接種的,可使用NHS的應用程式下載證明。孕婦建議施打輝瑞和莫德納,但有孕婦無法指定施打這兩款疫苗,專家表示不代表打其他疫苗就有危險,只是建議有選擇下,應該施打輝瑞和莫德納。—CH4

    *世衛組織認為,印度新冠病毒變異應該是全球都該關注的問題,因為這款B.1.617病毒的傳播力已大幅增加,自去年12月首次在印度發現後,已經是英國、南非及巴西後,第四個被指定為全球應該關注的變種。—-路透

    *世衛組織表示,中國國藥集團疫苗安全有效且具有良好的生產規範,已正式授予其緊急使用權,成為WHO核可下的第六款新冠疫苗。—-路透

    *印度醫學會全國主席警告,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能證明,牛糞或牛的尿液可以治療新冠病毒,或者增強免疫力。—路透

    *墨西哥疫情趨緩,政府用放寬防疫限制來慶祝母親節。~路透

  • 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3-23 10:59:39

    這是一個步向死亡,但卻充滿希望的故事。

    故事女主角是譚彩鳳,今年57歲,患上末期乳癌。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戲,她所主演的一定是場悲劇。

    重度抑鬱症的二十年

    36歲那年的彩鳳,突然遭受了三重打撃:媽媽被確診為末期肺癌,不夠一個月就離世;之後又發現爸爸同樣患上末期肺癌,幾個月後也離世了;同一時間,知道了結婚十多年的丈夫出軌:「我相信如果丈夫出軌,對女人嚟講,一生嘅烙印係唔會忘記。」

    短時間內人生完全垮掉,彩鳳曾企圖衝出馬路自殺,幸好被妹妹阻止。精神科醫生確診她患上嚴重的抑鬱症,令本身是社工的彩鳳很難接受,「能醫不自醫」的痛苦令她過了一段時間便私下停藥。

    童年曾被性侵

    雖然從自殺邊緣被拉回來,但命運似乎並沒有放過彩鳳,離婚後和前夫購置的物業變成負資產,最後她被迫破產,換來的是抑鬱症發作,醫生更發現她患上「驚恐症」。

    「去到地鐵站,嗰種好多人嘅感覺,令我好窒息,我呼吸唔到,覺得好辛苦,好想快啲逃離現場。」彩鳳憶述時仍略帶激動。在治療過程中,彩鳳發現自己驚恐的源頭,是年約三歲時被親友性侵的經歷,「咁細你唔會識去表達,但係嗰種驚恐就潛伏喺我心裏面,原來係一世咁不斷影響我。」

    而作為家中大姐姐的她,因為父母是聾啞人士,她從小便要當起「代言人」角色,要與陌生人及成年人打交道,就算內心很害怕亦要去做,更漸漸變成了習慣:「變成如果老闆叫我做嘢,我唔識拒絕,我永遠係接、接、接,可能已經係超負荷自己都唔知。」

    患上末期乳癌

    長時間的超負荷,加上三次的抑鬱症發作,當心靈最需要扶持的時候,癌魔卻找上門來,彩鳳發現自己患上末期乳癌,現時癌細胞已經入骨:「一開始嘅時候,一樣都係會驚、會好唔開心,但係回過神來、鎮定之後,我就覺得應該要好好咁去打呢場硬仗!」

    或許,當人生去到每日都在倒數的時候,心境會變得不一樣:「好神奇嘅係,當癌病出嚟嘅時候,反而好短時間,就將我嘅抑鬱情緒病覆蓋咗。」

    生日會暨「纓紅宴」

    這兩年來的抗癌路,每月兩萬元的醫藥費,彩鳳已負擔不起租樓,而兩個妹妹已各有家庭,幸好身邊仍有很多好友,願意為她提供容身之所:「我2011年就申請單人公屋,依家仲輪候中,我可能死咗都未輪到我上樓。」

    彩鳳很明白,愛要及時,相見亦要及時。她相信能趕及離世前再見至愛已算無憾,所以趁自己還有精神,打扮得漂漂亮亮和家人影「全家福」。又在9月(2018年)生日時,將生日會當成「纓紅宴」:「我自己知道生命嘅狀態,所以我珍惜每一次可以相聚同見面嘅時間。我覺得我在生時你願意嚟見我,比我離世之後,你嚟參加我嘅喪禮,對我嚟講係更加富有意義。」

    音樂會般的喪禮

    她更已經為自己的喪禮作好準備:「我瞓喺棺材嘅時候,都要做一個靚靚公主,好靚嘅,唔需要愁容滿面,我要搵一個最好嘅化妝師,幫我化一個最靚嘅妝!」能夠豁達笑對死亡,一切都是來自愛:「我要為自己安排身後事,我覺得係對自己一個好負責任嘅態度,亦都係對我屋企人一個愛嘅表現。」

    彩鳳很喜歡音樂,所以選定《星球大戰》作為瞻仰遺容時播放的歌曲,「幾有氣勢呀...音樂係我鍾意嘅嘢,當我喺另一個國度,你哋就喺地上一齊參加一場音樂會,我覺得會係我人生裏面,一個最佳、完美嘅句號。」

    出書圓夢 延續義工夢

    彩鳳說,原本一年前就已經離開,但由於她參與了醫院的「白老鼠」計劃,正在嘗試以新藥治療乳癌,令她能活到今天。她說現在每一天都是「賺緊」的,亦深深明白到生命有限,唯書本不朽,出版自傳就成為她其中一個遺願:「我想寫出自己五十六年人生嘅高與低、苦與樂,點樣去克服種種困難,希望帶畀社會一啲正能量,亦畀屋企人、朋友留作紀念。」

    在各方好友協助下,1500本彩鳳自資出版的自傳在今年書展面世。彩鳳一直以來都有到世界各地做義工,雖然現在未能再身體力行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亦希望透過捐出全部版稅予「聯合國難民處」,盡綿力救助苦難中的兒童和婦女。

    這本自傳的書名簡單直接,叫《活得精彩》,封面的語錄是:「欣賞不完美當中的完美,放過自己、善待自己,活在當下,珍惜一切,凡事感恩。」彩鳳形容:「能完成呢本書,我覺得我嘅人生已經超額完成,死而無憾啦。」

    「死而無憾」四個字,解釋容易,領會困難。今集《港。故》記錄了彩鳳樂觀面對人生最後一里路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 一年內參加兩次喪禮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0-28 18:32:36

    這是一個步向死亡,但卻充滿希望的故事。

    故事女主角是譚彩鳳,今年56歲,患上末期乳癌。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戲,她所主演的一定是場悲劇。

    重度抑鬱症的二十年

    36歲那年的彩鳳,突然遭受了三重打撃:媽媽被確診為末期肺癌,不夠一個月就離世;之後又發現爸爸同樣患上末期肺癌,幾個月後也離世了;同一時間,知道了結婚十多年的丈夫出軌:「我相信如果丈夫出軌,對女人嚟講,一生嘅烙印係唔會忘記。」

    短時間內人生完全垮掉,彩鳳曾企圖衝出馬路自殺,幸好被妹妹阻止。精神科醫生確診她患上嚴重的抑鬱症,令本身是社工的彩鳳很難接受,「能醫不自醫」的痛苦令她過了一段時間便私下停藥。


    童年曾被性侵

    雖然從自殺邊緣被拉回來,但命運似乎並沒有放過彩鳳,離婚後和前夫購置的物業變成負資產,最後她被迫破產,換來的是抑鬱症發作,醫生更發現她患上「驚恐症」。

    「去到地鐵站,嗰種好多人嘅感覺,令我好窒息,我呼吸唔到,覺得好辛苦,好想快啲逃離現場。」彩鳳憶述時仍略帶激動。在治療過程中,彩鳳發現自己驚恐的源頭,是年約三歲時被親友性侵的經歷,「咁細你唔會識去表達,但係嗰種驚恐就潛伏喺我心裏面,原來係一世咁不斷影響我。」

    而作為家中大姐姐的她,因為父母是聾啞人士,她從小便要當起「代言人」角色,要與陌生人及成年人打交道,就算內心很害怕亦要去做,更漸漸變成了習慣:「變成如果老闆叫我做嘢,我唔識拒絕,我永遠係接、接、接,可能已經係超負荷自己都唔知。」

    患上末期乳癌

    長時間的超負荷,加上三次的抑鬱症發作,當心靈最需要扶持的時候,癌魔卻找上門來,彩鳳發現自己患上末期乳癌,現時癌細胞已經入骨:「一開始嘅時候,一樣都係會驚、會好唔開心,但係回過神來、鎮定之後,我就覺得應該要好好咁去打呢場硬仗!」

    或許,當人生去到每日都在倒數的時候,心境會變得不一樣:「好神奇嘅係,當癌病出嚟嘅時候,反而好短時間,就將我嘅抑鬱情緒病覆蓋咗。」

    生日會暨「纓紅宴」

    這兩年來的抗癌路,每月兩萬元的醫藥費,彩鳳已負擔不起租樓,而兩個妹妹已各有家庭,幸好身邊仍有很多好友,願意為她提供容身之所:「我2011年就申請單人公屋,依家仲輪候中,我可能死咗都未輪到我上樓。」

    彩鳳很明白,愛要及時,相見亦要及時。她相信能趕及離世前再見至愛已算無憾,所以趁自己還有精神,打扮得漂漂亮亮和家人影「全家福」。又在9月生日時,將生日會當成「纓紅宴」:「我自己知道生命嘅狀態,所以我珍惜每一次可以相聚同見面嘅時間。我覺得我在生時你願意嚟見我,比我離世之後,你嚟參加我嘅喪禮,對我嚟講係更加富有意義。」

    音樂會般的喪禮

    她更已經為自己的喪禮作好準備:「我瞓喺棺材嘅時候,都要做一個靚靚公主,好靚嘅,唔需要愁容滿面,我要搵一個最好嘅化妝師,幫我化一個最靚嘅妝!」能夠豁達笑對死亡,一切都是來自愛:「我要為自己安排身後事,我覺得係對自己一個好負責任嘅態度,亦都係對我屋企人一個愛嘅表現。」

    彩鳳很喜歡音樂,所以選定《星球大戰》作為瞻仰遺容時播放的歌曲,「幾有氣勢呀...音樂係我鍾意嘅嘢,當我喺另一個國度,你哋就喺地上一齊參加一場音樂會,我覺得會係我人生裏面,一個最佳、完美嘅句號。」

    出書圓夢 延續義工夢

    彩鳳說,原本一年前就應該已經離開,但由於她參與了醫院的「白老鼠」計劃,正在試一些治療乳癌的新藥,能活到今天,她說每一天都是「賺緊」的。她深深明白到生命有限,唯書本不朽,出版自傳成為她其中一個「遺願」。「我想寫出自己五十六年人生嘅高與低、苦與樂,點樣去克服種種困難,希望帶畀社會一啲正能量,亦畀屋企人、朋友留作紀念。」

    在各方好友協助下,1500本彩鳳自資出版的自傳,在今年書展面世,因為彩鳳一直以來都有到世界各地做義工,現在未能再身體力行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亦希望透過捐出全部版稅予「聯合國難民處」,盡綿力幫助苦難中的兒童和婦女。

    這本自傳的書名簡單直接,叫《活得精彩》,封面的語錄是:「欣賞不完美當中的完美,放過自己、善待自己,活在當下,珍惜一切,凡事感恩。」彩鳳形容:「能完成呢本書,我覺得我嘅人生已經超額完成,死而無憾啦。」

    「死而無憾」四個字,解釋容易,領會困難。今集《港。故》用9分鐘,記錄了彩鳳樂觀面對人生最後一里路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Follow埋《港。故》IG,睇更多精彩靚相:http://bit.ly/oncckonggu_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