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一字多音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一字多音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字多音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字多音例子產品中有5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攝影139] 細說分鏡 Vol.16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21 🖍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體驗到,攝影是一個剎那間的永恆 🖍沒有任何人能複製的他人的感動, 🖍每一個感動都是私密的,只有自己清楚 🖍因此我們才如此的著迷 照片帶來的意義,除...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Uncle S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hk.myblog.yahoo.com/siu82english 本篇載於新假期專欄《飲食字典》 甜品有三個近義字:dessert,sweet 和 pudding。三個字的中譯皆為「甜品」,但用法稍有不同。Sweet 和 pudding 都是英國人的說法,常用於口語;兩字意...

一字多音例子 在 許瞳 Hitomi X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18:24:23

- 「本月書單:充滿聲音的場所」 感覺昨天還是悶熱的夏天,一到九月底涼風如時報到,又到了可以穿毛衣去散步的天氣,讓我想起疫情之前聽live的幾個深夜,耳朵充斥著音樂的餘音、輕飄飄地跟著大群人一起走路回家。 為了年底小小的寫作計畫,這個月讀了幾本與音樂有關的書,分享給可以重新回到live house的...

一字多音例子 在 樂讀 | Keep Calm & Read A Book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11:42:06

📚 樂讀|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 這本台灣出版15年的超經典理財書籍,直到現在仍然常在熱門排行榜看到,超神奇。9年前入手讀過一次後,它就躺進書櫃了,不曉得為什麼整理二手書的時候沒有想要賣掉(笑)。 . 年初忽然很想再次翻閱看看,我承認當時自己讀完就是讀完了,並沒有將內容的精華完全地內化,所以,這次...

一字多音例子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14:04:01

[#隨緣家書]近來不少朋友推介推介Timothy Snyder的著作《暴政: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結合6月以來面目全非的「新香港」,可謂對昔日政治冷感一群的當頭棒喝。然而要前瞻可能出現的新局面,William J. Dobson的《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一書,也許更貼近現實,因為當代...

  • 一字多音例子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9:56:58
    有 45 人按讚

    [想攝影139] 細說分鏡 Vol.16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21
    🖍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體驗到,攝影是一個剎那間的永恆
    🖍沒有任何人能複製的他人的感動,
    🖍每一個感動都是私密的,只有自己清楚
    🖍因此我們才如此的著迷

    照片帶來的意義,除了我們眼睛看得到的「 內容」,點線面組成的線條、曲線、圖案,色彩與亮暗表現之外,再加上作者的創作目的,這樣子就代表了這張照片的生命與價值嗎? 當然不只,想一想,是不是每次看自己的照片總是一看再看,縱使說不出千百字形容它對你的好,但若看著他人的作品,他人口沬橫飛地訴說照片的故事,我們也不容易觸動心弦,這代表我相信無論如何,照片與作者、觀者三人之間,總是有完全觸及不到與不同的心境。

    🟥永恆、照片、與我們
    太陽與月亮交際,照片地表上每一生態角落,這地球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長久永恆,萬般生物皆有生命周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不過這樣想法也有些狹礙,「非生命」的物體也是有可能「永恆」的保存,就像是「數位照片」就可以透過電磁記錄方式一直保留下去,只要妥善的保存,比如定期的更新硬碟,小心使用,那麼一張數位照片哪怕過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都能一如按下快門那一刻的模樣,「永恆」地保存下去。

    🔹將照片透過拆解,透過電磁特性記錄,這個動作,只是記錄一張照片「01010001…」等二進制的數位資料,只是拼湊成圖案,我們稱為「照片」,若只把照片的「永恆保存」挶限在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若從這個角度來定義「數位照片的永恆」,就顯十分可惜,因為我們知道,電腦等物理電磁特性,只是保存了照片的「物理形式」,卻無法保存了「代表的意義」,那顯然不足以說服許多人,物理電磁性能如實永恆地記錄照片,一張照片除了這些 01 組成的資料以外,應該還有更多東西才對,沒錯,那就是「照片的故事」。🔹

    就像前數篇文章提到「照片的故事」,就無法透過電磁特性記錄下來,除非像我這樣子的透過電腦、作業系統、中文輸入,將每張照片背後故事保留記錄下像,或著像是這篇文章存在目的 - 將我把這隻影片,每一分鏡、畫面、旁白等,再多說一點「分鏡後面的故事」,再透過數位檔案記錄下來,若能為照片做到這種方式的記錄,我才覺得那達到「永恆」更進一步。

    🟥照片故事的生命
    由於工作的關係,為了寫文、備課,我會有特定目的,在電腦硬碟裡不斷尋找某些照片,這時間的幅度可能一跨就是五年、十年,看到多年前的照片,有時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 – 像是在看別人的作品一樣陌生,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觸,這些照片無疑是我親手拍的,卻又有點距離,有些還想得到為何這個角度拍、拍來做什麼,但隨著時間越久,對這張照片解讀的空間也越有限,對一張照片記憶不斷的流失,而且還是數萬張照片,想想是有些可惜、恐怖。

    🔹如果數位照片背後的 0 與 1 能保存所有的照片與故事,那就不會有上面的感觸,以及「照片意義在我們心中滋長」的可能。🔹

    回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點,今天看這張照片,拍攝當下有了感受,了解為何這麼做、為何這麼拍,按下快門回家欣賞後,同時再為這張照片寫下故事,這樣子就結束了嗎? 不,還差得遠,當你時過境遷,過上好段時間,無意間再翻看同一張照片,你又會對這一張照片的故事,心裡又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想 – 多年前的照片不變,同時留在照片底下的故事說明也一字不動,它就是電磁特性永恆不變數位記錄特性,但變得是我們,一張照片所帶來意義又更加延伸,好像他會跟隨著我們,隨著我們的人生滋長下去。

    若真的有興趣,做一個實驗 (雖然我自己也沒這麼做過,相信挺好玩的),隨機挑一張最近拍的作品,寫下當下的感受,最好是字數多一點比較能記下更多的想法,過了半年好了,再把檔案打開來欣賞一下,再參考底下的照片故事,也許心裡不會有什麼變動,但如再過個半年、一年、二年再重看這份照片與資料,我相信心裡的感受絕對又更加不同。

    照片與當時寫下的故事都是不變的,變的是我們,一張照片故事,似乎可以又再更加的無止境的延伸下去,若是以這個觀念看待照片的「永恆」,那就沒完沒了,一張照片對自己的意義與價值不斷的增生下去,但我們人生肉體生命有限,直到那一刻,照片生命或許才算是真的結束,自那時才開始「永恆」保留下去。

    而正是如此過程,才會讓我重新體會「照片」「照片故事」與「我們」三者的關係是會不斷的變化,有些照片不但讓我重新回想起當下的感受,更因時間因素產生了模糊的距離,讓日後的我重複看這些照片,賦予了新的感受、價值,這樣子的心情每天都在我的大腦裡不斷的上演類似的劇碼,我才更去想著一些我們常說的「一張照片真的訴說千言萬語嗎?」「照片故事真的一成不變嗎?」「如何保留這樣感動持續下去」…等各個有趣的話題。

    🟥剎那間的永恆
    撰文的今天,我在擷取影片裡的畫面,想想當初製作這影片時,挑選適當的素材放進來,那時在挑選素材,也都是為了要傳達旁白所說的事情,比如說這句話「攝影是一剎那間的永恆」這句好了,為何挑選那張照片,我當然知道為什麼,因為這張照片一定要有一種「多踏一步、快慢一秒就失去眼前畫面的感動」的感受,所以我挑選了一段影片,我走在德國國王湖山林路徑時,不時抬頭欣賞這片湖邊森林的美,不時陽光自林間透射錯落進來的感受,那真的就是「多踏一步」就會錯過一些景像的場景,於是我選了這個片段影片、這張照片來說著「剎那間的永恆」。

    🔹前面說到「永恆」,在我看來你很難去為永恆做一個邊界,我自己的邊界,就是直到我離開人世為止,這張照片所代表真正的故事,到此為止,沒了,再多的他人解讀都是個人多元詮釋,不是我的故事,但如果加個「剎那」兩個字,就更加簡單一些「剎那間的永恆」,就是那一個身體感受環境後的瞬間感受,所按下的快門,產生的照片,將照片生命剪裁至「那一刻」就好,我想還算是可以辦得到「永恆的保存那一刻」。🔹

    意思是,若我們同意照片生命是會伴隨我們不斷的成長 (或是消失),我們只限定「某時、某刻」,也許就那 3-5 秒,那樣子來解讀一張照片「剎那的永恆」就稍微講得通了,至少按下快門當下前後一刻的心情,較不容易隨著我們時間生命的推移,而有太多不同的解讀。

    🟥照片是私密的感動
    到現在看到那張選進影片的照片,仍可回憶我胸前背後滾滾發燙的感覺,那天天氣正好,說不定超過 40 度絕對有的,但好在濃密林間給了旅人遮避的空間,流動的風讓我這一路稍感舒適些,不時仰望、回頭看看身處的環境多麼美好,還可聽到接駁船電動馬達,以及水面波動的聲音,這一路真是享受,若時間再給我多點,我更願意放慢腳步想想「我幹嘛來這裡」「走那麼快幹嘛」「幹嘛帶這多的相機與鏡頭在背後」等等雜念。

    上頭這段短短 188 個字,你能感受多少? 我相信多或少,能帶給你近似的經驗,但與我當下拍下照片的感動仍有不少的距離,一來單單 188 個字是無法說完當下我所有的心情寫照,再乘個 10 倍來到 1880 字放在這裡,只能更拉近你,與「我跟照片」之間的距離,再極端想像一下,你跟我同一時刻走在一起,肩並肩步伐步速一樣,同樣抬起頭來,採著相同的構圖,但這一路來我們對那一刻旅程的感受絕對不同,相同的畫面,採用的曝光決定也不同,「你拍你的,我拍我的」,我們擁有各自對自己照片的感動,當下馬上交換看彼此的作品,還是無法百分之百感受對方心裡的那份心境。

    🔹所以,每張照片帶來的感動,都是無法複製的,也是非常私密的故事,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我們已經重複過類似的經驗無數次,相信你我都有類似的感受過,而這一層「私密的感動」如此的珍貴,而將照片「剎那間的永恆」解放開來,照片故事又隨著生命不斷的滋生出更多意義出來,唯有你與照片之間的「連結」,這種關係才得已存在,他人只能遠遠、盡可能感受,無論如何貼近你,始終只是隔在門外,透過細縫看著你與照片、作品間是如何的相知、相愛。🔹

    我了解這層關係,多麼想為每張照片寫下與照片的連結與故事,但可惜那是一輩子無法做完的功課,我只能盡可能保留其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下來,讓未來不同的我再次看到,除了帶來回憶,也希望給未來的我更多剌激與想像空間..

    🔹「現在拍的照片,都是給未來自己的一份禮物」,當你這麼想,也許你會更珍惜每一張自己拍的照片,無論好壞,不用與他人比較,都是你自己的寶藏、禮物。🔹

    最後再回到一個場景,聽著他人分享作品,無論表達過程如何,我們始終感到「照片與說者」與「我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怎樣都能抓到說者與照片之間的感動、連結,對我來說,始終還是覺得「故事表達得好如隔層紗,反之表達拙劣如同隔座山」,那樣的感受,而我也能同樣換位思考,當別人聽著我如何分享我的作品,也是有著相同的感覺,最直接的例子就是 – 寫到這裡近 3400 字,你能感受我多少心境上的想法呢?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 一字多音例子 在 呂秀蓮:台灣和平中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0 10:17:22
    有 121 人按讚

    在疫情起伏折騰之際,日本堅毅地承擔2020延後一年的奧林匹克重責大任。明知開幕式現場空蕩蕩,仍善盡主辦國職責,充分展現「傳統與創新」的人文和科技的張力。國際奧委會以「United by Emotion」作為大會主題,「情同與共」,日皇德仁則祝願東京奧運:「牽起嶄新未來與希望燈火」。

    奧運會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爭戰攻伐太過血腥殘暴,於是改以和平且公平的體能競技,雖未能終結戰爭,至少讓和平的火炬世代相傳,體育交流跨越國界的藩籬。1995年國際奧委會特別修改「憲章」,排除只有獨立國家才能成為國際奧會會員的限制。此次東奧就有三個奇特的例子,一是難民代表團,二是俄羅斯奧委會,三是「中華台北」。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直到1981年達成「洛桑協議」,才以Chinese Taipei 為名,重返國際奧委會;兩岸於1989年簽署協議,在賽場內大陸同意稱「中華台北」。然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前,大陸卻用「中國台北」而不用「中華台北」。08年馬英九就任,大陸開始用「中華台北」,但2017年又改回「中國台北」,以示對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的不滿。一字之差,充滿政治考量。誰說體育能自外於政治?

    台灣與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如麻花般的糾結關係原本是嚴肅,甚至冷酷的政治議題。韓劇「大長今」的原作者柳敏洙女士,20年前來台專訪我,並且寫出「世界之女」韓文書出版。她在序文中有一段敘述很特別,她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棒球賽,韓台選手爭奪第三、四名,經過13局激烈交戰後,韓國敗給台灣隊。獲得銅牌的台灣隊上台領獎時,在電視上出現的是五個圓環的奧會會旗,而不是台灣國旗,也沒有演奏國歌。

    當時是高中生的她,更發現銅牌得獎者的國名叫Chinese Taipei,但教科書上明明稱台灣為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她如此寫到:
    「那時候我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心目中富裕的台灣竟有這種深刻的痛楚。雖然有自己的國旗和國名,卻不能使用它,令我對於台灣國民的哀傷和忿怒,感同身受。」

    37年前那位韓國高中才女對台灣國際身份的悲憫,在此次東奧尤其突顯。日本NHK率先在開幕式上用「台灣」稱呼台灣代表隊,其他國家的媒體也在報導台灣選手的佳績時直指Chinese Taipei 對台灣的不公平。但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播報男子羽球雙打賽,台灣隊打敗中國隊時居然可笑地突然全部滅音滅影,彷彿一切不曾發生!

    事實上,此次奧運台灣表現精彩,很多項目都獲得歷史性的首面獎牌,目前總共獲得2金、4銀、6銅,雖然不能跟美國的39金、41銀、33銅共113面獎牌,或者中國的38金、32銀、18銅共88面比,但是當「黃金男雙」李洋、王齊麟打敗對手勇奪金牌時,興奮的不只是國人,日美歐友好國家也都大表驚喜。因此在頒獎典禮時出現五圈奧運旗並演奏國旗歌而非國歌時,它的荒繆感突出,國人更加感嘆台灣做為國家的「不正常」。

    這使得隔天進行的女子羽球單打金牌戰更加吸睛,因為羽球天后戴資穎與中國女將陳雨菲拼搏三局長達81分鐘,最終以18比21、21比19、18比21落敗,但台灣挑戰中國的政治性張力十足,成為國際焦點。戴資穎雖敗猶榮,而陳雨菲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今年東奧高爾夫球金牌得主Xander Schauffele 是一位十足的「世界公民」,中文名叫「陳大山」。他的父親是德法混血,母親是台灣人,從小在日本長大,後又移民美國,他在奪金後大聲喊出,「我的老媽是台灣人,我也是半個台灣人!」台灣已是一枚被拭亮的牌照,所有生於斯、長於斯的男女,都應懷著感恩和驕傲的心情,為台灣正名,讓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2018年時,飛躍羚羊紀政帶頭推動「東奧台灣正名」公投運動,希望由台灣人民透過公投程序向國際發聲,以台灣取代「Chinese Taipei」,堪稱「義正詞嚴」,「合情合理」,可惜蔡政府畏首畏尾,未予全力支持,終告失敗。紀政等人已宣布將推動「巴黎奧運台灣正名」,相信支持的人必水漲船高。

    不可否認,中國的確是僅次於美國的大國,然而這幾位贏得金銀銅牌的台灣體壇新秀,臨場不慌不亂,不卑不亢,全力以赴,使命必達的表現,確實給國人同胞,尤其藍綠大小政客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程:「台灣必須勇於面對中國,而中國也應該正視台灣!」

    已經崛起的中國,要世界坦然面對中國的崛起。已經茁壯的台灣,也有權利要求中國坦然面對台灣的茁壯!然而中國在東奧對茁壯中的台灣卻充滿不屑和嫉妒,諸多失心瘋似的表現,一方面讓台灣人驚覺中國對台灣的仇恨有多深,另方面更讓全世界洞悉中國有多虛偽和懦弱!

  • 一字多音例子 在 呂秀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0 09:57:59
    有 410 人按讚

    在疫情起伏折騰之際,日本堅毅地承擔2020延後一年的奧林匹克重責大任。明知開幕式現場空蕩蕩,仍善盡主辦國職責,充分展現「傳統與創新」的人文和科技的張力。國際奧委會以「United by Emotion」作為大會主題,「情同與共」,日皇德仁則祝願東京奧運:「牽起嶄新未來與希望燈火」。

    奧運會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爭戰攻伐太過血腥殘暴,於是改以和平且公平的體能競技,雖未能終結戰爭,至少讓和平的火炬世代相傳,體育交流跨越國界的藩籬。1995年國際奧委會特別修改「憲章」,排除只有獨立國家才能成為國際奧會會員的限制。此次東奧就有三個奇特的例子,一是難民代表團,二是俄羅斯奧委會,三是「中華台北」。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直到1981年達成「洛桑協議」,才以Chinese Taipei 為名,重返國際奧委會;兩岸於1989年簽署協議,在賽場內大陸同意稱「中華台北」。然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前,大陸卻用「中國台北」而不用「中華台北」。08年馬英九就任,大陸開始用「中華台北」,但2017年又改回「中國台北」,以示對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的不滿。一字之差,充滿政治考量。誰說體育能自外於政治?

    台灣與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如麻花般的糾結關係原本是嚴肅,甚至冷酷的政治議題。韓劇「大長今」的原作者柳敏洙女士,20年前來台專訪我,並且寫出「世界之女」韓文書出版。她在序文中有一段敘述很特別,她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棒球賽,韓台選手爭奪第三、四名,經過13局激烈交戰後,韓國敗給台灣隊。獲得銅牌的台灣隊上台領獎時,在電視上出現的是五個圓環的奧會會旗,而不是台灣國旗,也沒有演奏國歌。

    當時是高中生的她,更發現銅牌得獎者的國名叫Chinese Taipei,但教科書上明明稱台灣為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她如此寫到:
    「那時候我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心目中富裕的台灣竟有這種深刻的痛楚。雖然有自己的國旗和國名,卻不能使用它,令我對於台灣國民的哀傷和忿怒,感同身受。」

    37年前那位韓國高中才女對台灣國際身份的悲憫,在此次東奧尤其突顯。日本NHK率先在開幕式上用「台灣」稱呼台灣代表隊,其他國家的媒體也在報導台灣選手的佳績時直指Chinese Taipei 對台灣的不公平。但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播報男子羽球雙打賽,台灣隊打敗中國隊時居然可笑地突然全部滅音滅影,彷彿一切不曾發生!

    事實上,此次奧運台灣表現精彩,很多項目都獲得歷史性的首面獎牌,目前總共獲得2金、4銀、6銅,雖然不能跟美國的39金、41銀、33銅共113面獎牌,或者中國的38金、32銀、18銅共88面比,但是當「黃金男雙」李洋、王齊麟打敗對手勇奪金牌時,興奮的不只是國人,日美歐友好國家也都大表驚喜。因此在頒獎典禮時出現五圈奧運旗並演奏國旗歌而非國歌時,它的荒繆感突出,國人更加感嘆台灣做為國家的「不正常」。

    這使得隔天進行的女子羽球單打金牌戰更加吸睛,因為羽球天后戴資穎與中國女將陳雨菲拼搏三局長達81分鐘,最終以18比21、21比19、18比21落敗,但台灣挑戰中國的政治性張力十足,成為國際焦點。戴資穎雖敗猶榮,而陳雨菲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今年東奧高爾夫球金牌得主Xander Schauffele 是一位十足的「世界公民」,中文名叫「陳大山」。他的父親是德法混血,母親是台灣人,從小在日本長大,後又移民美國,他在奪金後大聲喊出,「我的老媽是台灣人,我也是半個台灣人!」台灣已是一枚被拭亮的牌照,所有生於斯、長於斯的男女,都應懷著感恩和驕傲的心情,為台灣正名,讓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2018年時,飛躍羚羊紀政帶頭推動「東奧台灣正名」公投運動,希望由台灣人民透過公投程序向國際發聲,以台灣取代「Chinese Taipei」,堪稱「義正詞嚴」,「合情合理」,可惜蔡政府畏首畏尾,未予全力支持,終告失敗。紀政等人已宣布將推動「巴黎奧運台灣正名」,相信支持的人必水漲船高。

    不可否認,中國的確是僅次於美國的大國,然而這幾位贏得金銀銅牌的台灣體壇新秀,臨場不慌不亂,不卑不亢,全力以赴,使命必達的表現,確實給國人同胞,尤其藍綠大小政客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程:「台灣必須勇於面對中國,而中國也應該正視台灣!」

    已經崛起的中國,要世界坦然面對中國的崛起。已經茁壯的台灣,也有權利要求中國坦然面對台灣的茁壯!然而中國在東奧對茁壯中的台灣卻充滿不屑和嫉妒,諸多失心瘋似的表現,一方面讓台灣人驚覺中國對台灣的仇恨有多深,另方面更讓全世界洞悉中國有多虛偽和懦弱!

  • 一字多音例子 在 Uncle Si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09-03-25 01:54:54

    http://hk.myblog.yahoo.com/siu82english

    本篇載於新假期專欄《飲食字典》

    甜品有三個近義字:dessert,sweet 和 pudding。三個字的中譯皆為「甜品」,但用法稍有不同。Sweet 和 pudding 都是英國人的說法,常用於口語;兩字意思相同,但隱含階級的分別。

    自古以來,英國階級觀念極重,不同階層的人,行為舉止固然有別,連說話用字都不一樣;英國人類學家 Kate Fox 於其著作《Watching the English》中說,上層階級的人堅持稱餐後甜點為 pudding,而非中下階層所說的 sweet 或 afters,稍有說錯,隨時遭同儕白眼。

    但對美國人來說,sweet 只是形容詞,pudding 只是布丁,餐後甜點只稱 dessert,也泛指餐中最後一道菜,包括芝士和水果。Dessert 是從法文借來的字,根據 Kate Fox 所說,dessert 用法無階級之別,人人可用。

    眾多西方甜品中,我最愛巧克力甜品,而且巧克力愈濃愈好。「濃」 英文叫 rich,是個形容詞,亦解「有錢」, 所以英文裡有句語帶雙關的說話:Chocolate and men, the richer the better. 這句譯做中文就不好玩了。

    很濃的巧克力蛋糕,可說 a very rich chocolate cake。有餐聽叫自己的蛋糕做 sinfully rich chocolate cake,甚至叫 chocolate sin。濃得讓你每一口都充滿罪惡感,夠吸引吧? 說到誇張的命名法,不得不提這個:death by chocolate,那次在某餐廳的餐牌上看到就立刻叫了, 可惜不外如是,虛有其名。

    想誇張的形容超好吃的甜點,可用 orgasmic 一字。Orgasm 是性高潮,形容詞 orgasmic 則描述像性高潮一樣令人興奮的東西。例子:an almost orgasmic chocolate cake。

    我自己最愛的巧克力甜品可不是 cake,而是 chocolate fondue(巧克力火鍋)。這道菜帶女朋友吃最好,見她偶爾輕甜沾到唇邊的巧克力,雙眼瞇成一線的甜笑著,只覺人生如此,夫復可求。與麻甩豬朋狗友嘛,還是去找譚仔三哥吧。

    蕭愷一

    Dessert 一字讀音

    Dessert 重音在第二音節,這個大家都知道,但較少人留意的,是中間的 /z/ 音。沒錯,那是 /z/ 而非 /s/,所以在發音過程中,聲帶要持續震動。第二音節的元音 /ɜ:/,近似廣東話「鋸」,「唾」的元音,卻不絕對相同,尤其英國人讀它時,嘴唇不會突出,保持在平常呼吸時的形狀即可。字母 R 要讀出來嗎? 美式英文要讀,英式英文不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