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一台尺幾公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台尺幾公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台尺幾公尺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跟著媽祖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90多歲的哨角藝師魏幼謙拿出一片薄薄的黃銅,持沉甸甸的鐵鎚沿邊敲打,重擊十幾次塑成內凹外凸的形狀,接著從頂端開洞,用利剪修剪。他總在一年之初就得備妥數支哨角,等待各大廟宇陸續展開活動,每每農曆三月媽祖遶境過後,替媽祖開路的哨角們又會回到他手中,接受維修及保養。至今,魏幼謙已打造上千隻哨角,全國近半手...
一台尺幾公尺 在 新竹美食 台北/台中/苗栗 ✍?阿華田的美食日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29 16:35:15
#生活紀錄 #日常 #車 人生到了某個階段,該買車、該買房就該買‼️ 28歲這年沒什麼,送給自己一台轎車代步吧🥺 畢竟說想要買車也說了好幾年🤣該實踐夢想了! 交車當天下雨沒關係,遇水則發,然後就雨過天晴啦☀️ 而且我的車牌有四個8發發發發啦🙌🏻(兩個B充當) 終於不用騎車騎到屁股爛掉,還要趕著搭...
一台尺幾公尺 在 Sandy?️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3 01:53:44
- #prayforhualien 2015年去的時候 因為入山證有問題 差點一行人遠赴花蓮就要在路口飲恨進不去😱😱 所以要去錐麓古道記得是要事先申請好入山證 ***但是最近地震太頻繁 若是要到花蓮做戶外運動真的要審慎評估*** . 錐麓古道,位處燕子口 至慈母橋間,全長約10.3公里。錐麓古道為合...
一台尺幾公尺 在 跟著媽祖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90多歲的哨角藝師魏幼謙拿出一片薄薄的黃銅,持沉甸甸的鐵鎚沿邊敲打,重擊十幾次塑成內凹外凸的形狀,接著從頂端開洞,用利剪修剪。他總在一年之初就得備妥數支哨角,等待各大廟宇陸續展開活動,每每農曆三月媽祖遶境過後,替媽祖開路的哨角們又會回到他手中,接受維修及保養。至今,魏幼謙已打造上千隻哨角,全國近半手工哨角出自其手,之中更有難度頗高的王爺出巡菸斗型哨角、尾端揚翹的武哨角。
「我的哨角不到一斤!」他解釋,哨角長四台尺八寸,求便於攜帶,採兩節伸縮,縮起來為兩台尺四寸,哨角口弧度及口徑則嚴格依據「文公尺」的吉祥尺寸。他自創牽牛花花瓣形哨角,將青銅板手工摺成圓弧型,再用銀焊接、打磨,最難的是要讓遇熱就軟的薄銅板,能依原有設計的樣貌順利變硬成形,這是魏幼謙琢磨多年才領悟出來的技法。
從修復器具摸索出獨門技法
魏幼謙一家就住在北港朝天宮後方,從小熟悉媽祖遶境的各種儀式,長年擔任媽祖轎班。12歲跟師傅學修屋頂,喜歡動腦筋復原損壞的器具,尤其鉛桶、大鍋等金屬物。20歲時投入「震威團」,發現團內有12支清領時期購自泉州的銅號角,殘破不勘,他運用板金技術,反覆嘗試,報銷無數素材,甚至前往台南尋找純銀,才總算有些眉目和基礎。
熟悉哨角結構後,魏幼謙發現廟宇號角跟軍用號角雖然外型不同,但原理一致,他開始改良,讓共鳴更嘹亮。動手打造,無師自通,以三年時間做出歕喙,最後乾脆捨棄鑄模方式,用銅板焊製角的獨門技法,研習七年,成為全台首位手工哨角藝師。
魏幼謙指出,每一支哨角都會刻上使用者的姓名及他進入哨角隊的年份,哨角之於吹奏者就像槍枝之於軍人,遺失、損壞、或沒有保管好,不但可能受到前輩責備,甚至等同傷害自己的身體。北港朝天宮前,穿著制服「媽祖號掛」的「威震團」排成兩列,循鑼聲指示,將哨角平舉,而後上抬再降下,整個廟埕,乃至廟宇所在的圓環、附近的巷弄,就都揚起哨角低沉雄渾的聲響。魏幼謙表示,哨角代表神威,迎熱鬧的時候,哨角、馬頭鑼打下去,那壯闊的排場:「哇,媽祖到了。哨角就是主帥,可以說是媽祖身邊的親信。」
願等一年的慢活細工
哨角吹奏的方式和喇叭不同,靠特製吹嘴與唇的接觸來變音,魏幼謙親自示範,讓哨角順利發聲,得先合口、唇肉向內縮、呈現說英文字母M的嘴型;然後保持微笑,嘴角上揚,放鬆嘴唇震動它,發出「噗」的長音;舌頭平放,不影響氣流順暢度,丹田運氣,放鬆肩膀,把氣息送至嘴唇,透過哨角放送,非常不容易,有一定的訣竅。
「好的哨角需用薄銅片製作,因銅在剛硬中帶有韌性,吹出來的聲音宏亮悠遠。」魏幼謙分析銅板的哨角質地輕薄,音色美,轉音效果佳,白鐵雖便宜省工,但聲音比較單薄、扁平。一般哨角,只有高低兩音,北港哨角能吹出五個音,30多年前,大甲香團試吹覺得好用,特地訂製36支,大甲媽祖會也來訂製,儘管魏幼謙強調需一年時間才能交貨,對方依然說不要緊,願意等他細細做工。
本人幾乎就是一部國內宗教樂器活歷史,2016年更獲文化部列冊為技藝保存者,幾十年敲打,長期處在噪音環境,加上身體老化,聽力嚴重受損,即使如此,高齡的他依舊沒有中止手邊工作,兒子魏瑞呈原本是化纖公司主管,退休後更當起專業哨角藝師,和爸爸一起努力。「我賣出去的哨角很多,沒幫人修理不行,」魏幼謙發出宏亮的招牌笑聲:「食是食福,做是做祿;肯做的人,沒困難啦。」
92歲的魏幼謙作息固定,身體硬朗,每日午休起床,都會坐在玻璃櫃前,沏一壺熱騰騰的高山茶,給自己,給老伴家人,也給路過的朋友鄰居。為了拍攝作業,這天老師傅犧牲「下午茶時間」,以至於整個午後不斷嚷著:「我要喝茶!」
為了拍攝,劇組需要稍微搬動室內不屬於工作領域的物件,魏幼謙起初答應,但一看見東西離開本來位置,且越變越多,即使明白拍攝完畢都會清理與恢復,還是忍不住:「麥閣動啊啦。」一般人可能會想那就不要太打擾,但為了電影畫面、不同鏡位,希望拍出不同於新聞報導的類型和質地,導演依然花費許多時間與老師父溝通協調──成為老職人和電影交會下,有趣特殊的情境。
田調過程,魏幼謙拿出一盞平安燈(普渡燈)向劇組細細解釋,昔日農曆七月,因應好兄弟來人間,家家戶戶都會點平安燈替祂們照明引路,北港街巷燈火通明。魏幼謙回憶童年,即使日治時期推動「皇民化」對點燈文化也極為尊重,但此項習俗50年前因戒嚴被地方政府以浪費電力為由禁止。2007年魏幼謙因懷念及惜舊,在家門前恢復掛燈傳統,如實考究替好兄弟遮風避雨的斗笠配件、奉送的四串轎錢旅費,親製好兄弟專用的插香筒,引起鄰居的好奇和討論。雖然,至今當地也還是只有這一盞普渡燈,魏幼謙卻相信繼續堅持,總有一天會有人跟進──執著的職人精神,成為導演拍片的理念核心。
一台尺幾公尺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水中藻荇 《純粹大武山》
突然動念,想養兩隻雞,升格做雞農。
齊白石畫的乳雞,稚態可掬。乳雞長大生蛋,可以蒸蛋伺候美君,不是美事?
首先要搭圍籬,否則母雞會飛躍逃亡。今天到竹材廠看竹,以為南部滿山滿野的竹林就是眼前這大批竹材的來處。
不是。南部長的多半是麻竹,麻竹多刺,彎曲,不適合做建材。能夠用的、長得直挺的,多是桂竹。「太熱的地方不能種桂竹。這些竹,都來自桃竹苗北部,而且是北部深山裡....」老闆給我上課。
「我要230公分高的竹,20根。」我說。
她拿出尺,「這批竹是八尺。」
我知道問題來了。學校裡教的是公尺公分,民間生活裡用的,完全是另外一套。
「八尺?那一尺是幾公分?」
她也不答,只是拿著尺量竹高。我趕快用手機查詢。
33.3公分是一台尺。八尺就是266.4公分。太高了啦。
這時夕陽的濃郁暖光剛好照進來,照亮了一根一根竹子。暫時丟下老闆,趕過去看;是的,眼睛調一下焦距,可以看見深山老林裡風吹過的寂寞竹林,也記得蘇軾在一千年前看竹的月夜: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夜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是我是來買竹材建雞棚的啦。八尺太長,買七尺的吧。
明天要想的是:為了得蛋,我是要買兩隻母雞呢,還是一公一母......母雞沒有「男朋友」,會生蛋嗎?